给武汉加油,只为它曾经惊艳了我!
最近,武汉堪称网红,全国媒体都在为它加油打气,追溯它往昔的美好时光。
武汉是值得的。九省通衢自古就繁华似锦,是红尘中一等一的好去处。
都是近百年来星光熠耀的城市,天津、上海、武汉都是沁在骨子里的民国风流韵味,
但细品总觉得不一样。
天津的民国是权,是兵,是战火是硝烟。
上海的民国是旗袍,是洋装,是佳人,是纸醉金迷的富贵温柔乡。
但武汉不同。武汉的民国是文气、是新锐是棉花和煤球里步履蹒跚的现代工业。
似乎,武汉赢了一筹。
铺天盖地的武汉让我也不得不回忆起,在武汉闲逛的那几天,武汉甚好。
前一两年的样子,我们刚刚毕业,为了纪念所谓的青春我们赶了一回时髦,去武汉看樱花。
我们住在户部巷附近,就为了变着花样体验一下武汉的“过早”文化。
来武汉之前我从不知道早饭居然能有这么多的花样,怪不得蔡澜老师对这里青睐有加。
说起来作为武汉的象征,最被武汉人认可的热干面就出自户部巷的蔡林记。
早上吃实在有些勉强,但是酱香浓郁裹着筋道弹牙的面条,囫囵吸进嘴里,咂么着偶尔捣乱的干辣椒,
怎一个爽字了得,瞬间清醒。
其实,配一杯蛋花米酒解解腻,这碗热干面做早餐刚刚好。
吃饱喝足之后时间还不到七点,直接进入正题投入武大的怀抱。
武大气派的牌楼上繁体字写着“国立武汉大学”。
武汉大学衔山抱水钟灵毓秀,飞檐斗拱里是老民国的底子,气派规整,整齐严肃。
但在那之上是当时极为流行的“洋腔洋调”。
巴洛克式的圆顶、斑驳的百叶窗格、曲线柔和的石砌栏杆……都是异域之花。
然而它们也都死老旧的,最新的就是那明亮亮、白花花的玻璃,
就像出入其间的学生一样带着新生的气息与老旧的时光安然共处。
武大并不是处处有樱花的,最著名最好的就是老斋舍前几百米的樱花大道。
这里一开始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宿舍,
樱花飘雪的季节推开老旧的红木窗子就是绚烂花枝樱吹雪,羡慕地想要交换灵魂。
樱花大道两边多事繁盛的花树,樱花绚烂多姿,一不小心就成了“人间雪满头”。
虽然花树很美让人留恋可这刹那芳华并没有留住我们。
我们继续向武汉大学的深处走去,郁郁葱葱的珞珈山里藏了宝藏。
武大十八栋,是指武汉大学在山中建造的二十一座别墅洋楼。
它们造型优雅各不相同,身上融着几种文化血脉,留下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样子。
这里有周恩来、郭沫若等人的故居,看牌子每一位都是“文化巨星”不负武大威名。
在武大四月清新的草木香里爬山,微风拂过很是舒服。
中午溜达到楚河汉界逛街吃饭,在民国老街上兜兜转转,
看整齐的清水砖墙和罗马式的花园洋房分庭抗礼,别有意趣。
街上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直接震撼了我的认知,有时候眼睛是会欺骗大脑的。
逛吃逛吃地度过中午,下午坐公交去古德寺。樱花季的武汉人来人往,就想在这里图个清静。
这座佛寺一眼看过去总感觉说是教堂要更像一些。
据说是仿照缅甸的阿难陀寺建造的,汉传佛教里只有两座,武汉就占了一个。
斑驳地几乎掉落了它所有的颜色,大抵是岁月的功劳。
花哨的尖顶、塔楼、圆窗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天主教堂。
夕阳的余晖给了它一抹红,它仿佛也重新在岁月里焕发了生机。
希望今天的武汉能像那天我见过的古德寺一样,在大难过后重启生机。
发表评论